2022-04-08 11:46:00
在夜幕尚未褪尽的施塔特阿伦多夫,人们忙碌的一天已经悄然开始运转。公路上零星的车辆相向而驰,老式公寓屋顶的烟囱冒起了炊烟,面包店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早餐,期间不时有顾客光临。到站的巴士上,学生们正井然有序地下车,迎着寒冷,朝教室的方向走去。
来到教室的学生们并未得以顺利入座,因为有人违反了课堂纪律,在进入教室时说话,巴赫曼先生要求学生们重新进一遍教室。直到清点确认学生人数后,巴赫曼才放松一口气,让睡意惺忪的学生们再眯一会。巴赫曼的精彩课堂就此拉开帷幕。
玛利亚·施佩特导演以这样一个冷峻、严肃又不乏温暖的开场,恰到好处地宣告《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的精神气韵中印刻着独属于德国电影的基因。
这部在年初柏林电影节斩获评审团奖的纪录片,有着令人劝退的长达217分钟的片长,而它仅仅只是讲述了一名德国中学教师和他的课堂。乍一看,这似乎又是一部为电影节定制的、将观众撇除在外的冲奖片。
但各个渠道极佳的反馈都在证明,事实并非如此;这部电影几乎是这届柏林电影节上观众评价最好的作品。即便它的聚焦点缩窄到一间教室里,但奇妙的是,在这里我们却能看到更多课堂之外的东西,看到比虚构的剧情片更精彩、更有力量,也更发人深省的瞬间。
非同寻常的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巴赫曼和他的学生,并非我们以为的普通的老师和学生。巴赫曼本人在进入教学岗位前,曾经辍过学,还做过歌手和雕塑家,他对教书育人并不是太感冒。让他走上这条教育道路的重要原因,仅仅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
而课堂上的十几位学生,是来自土耳其、俄罗斯等多个不同国家的移民二代或三代,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和宗教信仰,他们的父母则大都在施塔特阿伦多夫做劳工。
因为移民背景,学生们的家庭情况大都不太乐观。在这充满文化陌生感的国度里,他们找不到自信,常常因此而放任自己堕落。也因为移民背景的不同,他们经常会在某些个话题上产生激烈的矛盾,不能相互理解,不愿意给予有需要的同学帮助。
这样的课堂上,争吵总是难以避免。疏导学生和谐相处、彼此理解,给他们的未来规划指引方向,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作为教师的巴赫曼,则是促进这一切的必要一环。
放任与管束之间权衡的教学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有不同的模式和理念。中国的学校教育更强调的是规训服从,学生和老师之间很难做到身份的僭越,和学生做朋友、尊重学生个性……诸如此类更现代的教育理念尽管一直在被倡导,但真正实践下来的教师却少得可怜。
热门电影《少年的你》
有时候,教师更像是授课和布置作业的机器,而学生是消化执行任务的机器。因此,即便义务教育普及这么多年,关于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什么才是好的学校教育,在中文互联网始终有着热度高居不下的讨论。
周浩导演的纪录片《高三》
巴赫曼作为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做到了对课堂上每位学生的关照,跟他们做朋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和意愿选择权,让他们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在课堂上做出出格之举。
整个课堂上,从移民问题谈到宗教信仰,从宗教信仰谈到性取向和爱,每个讨论都会有正方辩手,也必然有反方辩手。巴赫曼时常作为旁观者观看学生辩论,只是偶尔提一提意见。
在看似“放任”的教育方式中,巴赫曼也保持着自己作为教师的清醒和底线,在“育人”上绝不含糊。巴赫曼曾在课堂上询问学生们,对两个男孩或两个女孩之间亲吻的看法,有学生对此非常得不理解,甚至觉得恶心。
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巴赫曼似乎不该干涉学生的个人看法。但教书育人的本职让他不能就此打住,他继续询问学生觉得恶心的理由,直至陷入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尴尬僵局。
就像影片开场时因为学生进教室时说话,全班都得重新进一遍教室。巴赫曼在他制定的重要规则上、在育人的根本上,永远都不会做出让步。
该给予学生自由的时候给予自由,该较真的时候较真,不把教师身份当作特权使用,也不忘记教师之本,这是巴赫曼在放任与管束之间彼此权衡的教学态度。我们很难称巴赫曼是伟大的教育者,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
移民,是德国的危机还是机遇
学校教育之外,影片的另一层探讨则是难民、移民问题。拥有七成以上移民背景人口的施塔特阿伦多夫,某种意义上即是移民政策下德国的缩影。
这座多移民工业小城面临的问题,也是德国正面临的问题的具体化。移民的引入,尤其是过去中东局部战争导致大量亚洲难民的涌入,对德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德国过去的人道主义难民政策在国际上获得不少赞誉,但落实难民的安置、医疗、教育和就业保障,预防不同种族、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间的冲突,也始终是难以根本解决的问题。
显然,“民族融合”是德国必然长期进行下去的社会主题。即便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史贯穿整个国家历史的移民国家,民族融合也只做到了价值观上的大致统一。越是下沉生态,不同肤色种族间越是处于割裂的封闭社区状态。
2015年难民潮期间,“难民毁掉德国”的消极论调在德国引起过挺大的骚动。如今看来,默克尔对难民接受政策的坚持,显然并没有让德国陷入难民危机中。
欧洲普遍的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市场缺口,在难民、移民政策下反而迎来潜在的机遇,影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即是这种机遇下诞生的电影。
透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信仰背景下的学生们汇聚一堂的可能性,而德国的未来似乎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豁然开朗。
在巴赫曼这样有趣、富有责任心和智慧的老师的引导下,在德国本土学校教育的促进下,移民二代、三代相较于他们的父辈,在这片土地上将会更自信地成长。他们的文化身份也将随着学校教育而找到一种新的认同感,民族融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正悄然进行。
作者|多尼达克;原创|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