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局者:毛泽东与彭德怀

2022-04-02 20:03:00

国外充值微信

《孙子兵法》上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兵家之胜”。在对方预料不到的情况下,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毛泽东熟读孙子兵法,深知其中奥妙。彭德怀佩服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自身也有勇有谋。

一位国家领袖,一位军中统帅,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充分运用智谋,相互配合,打出了极为精彩的一仗。

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马歇尔说的一段话,值得细细品味:“我们认为什么都知道,而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然而,对方却一切都知道,于是战争开始了。”

是的,毛泽东和彭德怀是做局者。

一、英雄所见略同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军委计划两个军作第一梯队过江,顶住敌人后,再出两个军。

彭德怀进入紧张的准备状态,不顾连日疲劳,11日前往鸭绿江北岸察看渡江地点。在江边,彭德怀想到,要是大桥被炸,后续部队便不能及时过江,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就做不到,于是迅速给毛主席去了一封请示电报:

“原拟先出两个军、两个炮兵师,恐鸭绿江铁桥被炸毁时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

彭德怀担忧的,正是毛泽东忧虑的。如果敌人凭借空中优势,严密封锁大桥和江面,两个军肯定打不了歼灭战。收到彭德怀的电报,毛泽东情绪喜悦:“好主意,好主意,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事实证明,将全部部队集结于鸭绿江江南,是个非常英明的决定,为第一次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毛泽东与彭德怀的“英雄所见略同”,可以追溯到作出抗美援朝决定之初。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派军队支援李承晚政府,侵略朝鲜,另一方面命令海军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入侵我国领土。

麦克阿瑟率军在仁川登陆,夹击朝鲜人民军,占领汉城,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

解放台湾的计划不得不延迟,毛泽东已倍感愤怒。三八线则是毛泽东考虑是否向朝鲜出兵的底线。

然而,毛泽东的出兵意见遭到了中共中央其他多数人的反对,反对理由有国内战争刚结束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出国作战后勤补给困难、国民党残余和土匪还未完全肃清、美军强大且有原子弹等等。

重大战略需要强有力的支撑。毛泽东急召远在西北的彭德怀进京。彭德怀果然和毛泽东想到了一起,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说:

“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几年胜利。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边和台湾,那时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总是要吃人的。我看,不同美帝国主义见个高低,要想安安心心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我赞成出兵。”

会后,毛泽东亲切地对彭德怀说:“‘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还是你彭老总啊!靠你带兵打仗,部队就有勇气也有能力战胜强敌。”

彭德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统兵入朝,了却了毛泽东一大心愿。而彭德怀追随毛泽东、支持毛泽东的事情,还可以往前追溯到更早的革命时期。

1928年,彭德怀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带红五军上井冈山和红四军会合。若问彭德怀为何这样坚定,从他在平江起义前夕写给黄公略的诗就可以找到答案:

“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

后来彭德怀在《自述》中,在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上,再次毫不隐晦地表达了对毛润之,也就是毛泽东的敬仰。

第二次反“围剿”期间,面对蒋介石纠集的20万兵力,中共苏区中央局出现了分歧意见,有人提出转移出去打游击。

毛泽东力排众议,认为采用“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先拣弱的打”的战略,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彭德怀觉得毛泽东走的是一步妙棋,坚决支持毛泽东从游击战转入运动战的思路,表示要让敌人走着进来,爬着出去。

干大事需要同志,同心同向,毛泽东感觉找到了知音,紧握着彭德怀的手说: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要将孙子兵法的谋略,灵活运用于实践中。这次运动战作战地区广,对付的敌手多,将此重任放在你和红三军团的肩上,担子不轻啊。”

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的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追求的是利于己方的“势”。善于利用“势”的将领在指挥部队作战时,就像从千仞之高的山上滚下圆石一样,用力极微,冲击力却极大,势不可挡。

彭德怀心领神会,成竹在胸。将古代兵家之师的军事遗产活学活用,胜利还会延续。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尾随红军的宁夏军阀马鸿宾、马鸿逵的骑兵和原东北军白凤祥部的骑兵都到了附近,欲夹击红军。

毛泽东和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商量,隐蔽设伏,待机歼敌,然后问彭德怀。彭德怀信心十足,理由是我军立足不久,敌人难以意识到我军会在高原深沟中设伏。

这一仗,毛泽东十分看重,他要把“讨厌的尾巴”斩断在根据地门外,作为和陕北红军会师的见面礼。战斗进行时,毛泽东亲临前线,举起望远镜,看着彭德怀带着红军战士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落马溃逃。

彭德怀打了一个漂亮仗,干净利索消灭了敌人一个团,俘虏了敌官兵700多人,还缴获了一批轻重武器和战马,补充了红军新建的骑兵队伍。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一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首诗被人们广为传诵。早在抗美援朝前,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相似,1947年胡宗南领兵直扑延安,为保卫中共中央安全,彭大将军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给指挥员们做动员报告的时候,彭德怀说:

“我们的指战员对党中央、毛主席感情深,就应该听毛主席的话,胜负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把胡宗南放进来,正是为了消灭胡宗南。”

这段话的理论基础是毛泽东说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1950年,率兵援朝的彭德怀再次运用了这一理论。毛泽东则给予了彭德怀极大的支持与配合。

二、妙布天罗地网

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在东西两线共歼灭美军、英军、南朝鲜军1.5万余人,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麦克阿瑟“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志愿军在朝鲜也站稳了脚跟。

志愿军首胜,按说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可是彭德怀的决定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捉摸不透。彭德怀先是命令各部队停止追击,然后命令部队大踏步后退20公里,还在沿途丢掉小锹、背包等物品,完全是一幅仓皇逃跑的景象。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彭德怀的解释是:

“此役胜利,对稳定朝北人心使我军站稳脚,坚持继续作战,是有意义的。因消灭敌人不多,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美伪军还可能重新组织反攻。”

彭德怀就是要避敌锐气,故意示弱,迷惑敌人,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机歼敌。苏联驻朝鲜大使史蒂柯夫对后撤很不理解,很不满。朝鲜领导人也极力主张乘胜追击。

毛泽东却为彭德怀的部署大声叫好。除指出志愿军必须争取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场,消耗敌人兵力外,毛泽东还确定,宋时轮指挥的9兵团3个军入朝,全力担负东线长津湖方面的作战,一样采取诱敌深入方针,寻机各个歼灭敌人。

在配合彭德怀诱敌行动方面,毛泽东在宣传上走了很精妙的一步棋。他让新华社以“朝鲜北部某地”的名义,在国内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

“在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参加下,朝鲜人民军获得重要胜利,11天歼敌6000,收复广大地区。”

这条张冠李戴、严重缩水的消息,当然是障眼法。明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的胜利,偏偏安在朝鲜人民军的头上,且歼敌数量大大减少,都是为了隐藏志愿军的实力。

战争,少不了对人性的揣摩,尤其是对拥有决策权的将领。赴朝之前,毛泽东在家里设宴为彭德怀饯行,问彭德怀:“如何战胜敌人,你想过没有?”

彭德怀回答:“麦克阿瑟这个人很骄横,目空一切。我们可以骄而乘之,正如主席您说过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

的确,战场上最重要的掌握主动权,不能被敌人乱了阵脚,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而是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敌人越是张狂,我们越要低调。为保守志愿军入朝参战秘密,达成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保证作战胜利,毛泽东要求前几个月只做不说,不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仅仅党内高级干部知道这件事。

另外,志愿军一律穿朝鲜人民军服装,且在开行中控制无线电台的使用,夜行昼伏,严密伪装,封锁消息,隐蔽行动,避开大路,只走小路和山路。

有了这一系列措施作保障,麦克阿瑟没有发现任何疑点,兵分东西两路,放胆向北疾进。哪怕在第一次战役损兵折将后,麦克阿瑟仍判断,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是为保全脸面在虚张声势。他认为,进入朝鲜的中国志愿军只有几万人,最大的建制单位是师级。

实际上,志愿军首批渡江入朝的部队就有4个军及3个炮兵师,共26万多人。不过,麦克阿瑟判断志愿军只有几万人,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也不见得比麦克阿瑟高明,在志愿军取得首胜后反而神秘失踪、脱离了与“联合国军”接触的情况下,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只是出动小部队进行干涉,遭受打击后,也许已经放弃了作战意愿。

于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决定,麦克阿瑟继续执行占领全朝鲜的计划,矛头直指鸭绿江。

敌人门缝里瞧人,彭德怀决定,再给他们送上一个“大礼”——释放100名战俘。不过释放前,我军给战俘下了点“药”,让他们回去这么说:

“志愿军没有弹药和粮食,运输线被切断了,现在准备回国。”“你们的凝固汽油弹太厉害了,请不要再炸我们了!”“我们没有多少人,就是想保护鸭绿江的几个水电站,没有它们的电力,我们东北的工厂根本不能开工。”

彭德怀释放俘虏前,请示过毛主席。毛泽东回复:“你们释放一些俘虏很对,应赶快放走,尔后则应随时分批放走,不要请示。”

志愿军的示弱,让美军为盲目的乐观主义所笼罩。美军情报处长威洛比说:“来的只是义勇军,已经证实的中国师,实际战斗力相当于1个营。”他还解释美第8骑兵团在第一次战役中惨败,只是因为志愿军采取奇袭战术而导致的。

美国五角大楼官员也认为,在朝鲜的志愿军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补给的困难和寒冷的天气让他们撤退了。

看到大好局面,麦克阿瑟分外得意,趾高气扬地发表了一个特别《公报》,向全世界宣布开始发动“圣诞节总攻势”。为了让军官们回家过圣诞节,“联合国军”在前线的地面部队增至5个军,共13个师3个旅另1个空降团,兵力超过22万,比第一次战役增加8万多人。

发布公报后,麦克阿瑟乘飞机到朝鲜上空亲自侦查,看到的只是荒野和山丘,还有厚厚的积雪。哪有中国志愿军的影子!麦克阿瑟哪里会想到,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绝不后退一步,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敌人目中无人,要狂,就让他狂上巅峰。麦克阿瑟以为志愿军“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势力,兵力最多不超过六七万人”,甚好。他催促部队加快北进速度。狂妄的美军士兵朝着鸭绿江撒尿,狂妄的美国报纸将其搬上了头版头条。

究竟我们有没有人,究竟谁会被侮辱,在毛泽东、彭德怀合力布好的局里,一切都会论出高低,见个分晓。

三、关键时刻亮剑

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在东西两线作战,但大部分志愿军在西线,东线只有42军2个师。这2个师在第二次战役开始前只能完成诱敌深入的任务。近9万人的美第10军基本“占领”了长津湖地区,顺利逼近朝鲜临时首都江界。

美陆战一师认为,他们已成功配合西线“联合国军”主力,对初期入朝的志愿军实施了战役合围。殊不知反而是自己落入了口袋阵。

根据东线敌军动向,毛泽东明确将火速入朝的宋时轮的第9兵团用于东线的江界、长津方向。他说:

“如果东线打得不好或者打得不及时,江界可能失守,美军将从东面威胁志愿军西线部队,西线志愿军完全可能处于敌东西两线部队的合围中。”

这样,志愿军就在西线和东线都拉起了天罗地网。骄狂的美军看不见这张网。大战序幕徐徐拉开,是麦克阿瑟继仁川登陆之后再辉煌一把,实现“饮马鸭绿江”的诳语,还是志愿军将号称第一军事强国的对手打翻在地,给世界一个奇迹?

11月25日黄昏,西线志愿军向美军和南朝鲜军发起全线攻击。38军猛攻德川的南朝鲜军第7师,114师正面强攻,112师和113师从后侧迂回,另有一支突击队,偷渡大同江,炸毁五陵里公路桥,切断南逃和北援敌人通路。

113师抢渡大同江时,南朝鲜军一个营前来阻击,浑身结冰的志愿军端着刺刀从江水中冲出来。南朝鲜军的眼睛都给看花了,瞬间被击溃。

42军向宁远的南朝鲜军第8师发起攻击,与守敌展开白刃战。守敌完全溃败,几乎抛弃了全部的武器装备。

德川、宁远被突破后,西线南朝鲜军第2军团已基本溃散,美军右翼完全暴露出来,形成了极有力战机。彭德怀电令位于清川江以西的各军,积极抓住当面之敌,立即包围歼灭敌人;42军向顺川、肃川攻击前进,截断南朝鲜第2军团和美军第9军、第1军退路;38军向军隅里攻击前进,派1个师取捷道向交通要道三所里攻击前进,阻止敌人向南撤退和向北增援。

三所里位于平壤向北通往价川的一条重要公路干线上。志愿军一夜长驱70公里,占领了三所里,好似一把利剑,刺进了西线美第8集团军的心脏。拥挤在西线的美、英、土军顿时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全线动摇。毛泽东急电彭德怀:

“此时是大量歼敌的极好时机,要集中38、39、40、42等4个军,歼灭美骑一师、美二师、二十五师等3个师主力,只要这3个师的主力消灭了,整个形势就很有利了。”

毛泽东善于抓主要矛盾。对付美军,为取得全歼效果,他强调要集中数倍兵力,形成绝对优势。对于东线,毛泽东同样强调,美军陆战第1师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4个师围歼2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9兵团的26军也要靠近前线,作战准备必须充分,战役指挥必须是精心组织的。

可惜由于诸多原因,26军一路紧赶,还是迟了,错失了全歼美陆战第1师的良机。此话暂且放下不说。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彭德怀及时调整部署,围歼敌人。麦克阿瑟像是输红了眼的赌徒,于11月30日,集中500多架飞机、400多门大炮,狂轰滥炸志愿军各路战斗队,还不断以坦克为前导,采取“波涛式”集团冲击,实施突围。

志愿军则以刺刀、手榴弹与敌人展开血战。后来美国军方这样回顾狼狈的溃退之旅:

“我们有的被包围,有的被渗透到背后的中国人截断了退路……在这里已分不清哪里是前线,好像到处都有中国人。”

从战前看不见中国人,到战中发现到处都是中国人,敌人的眼睛总算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人:从来都不畏强敌,从来都英勇善战。

鉴于敌军将要开始向平壤溃退的情况,毛泽东电示彭德怀:“如平壤敌已退,则向三八线进攻。”志愿军收复平壤,乘胜解放三八线以南的延安半岛和瓮津半岛。

整个西线作战,志愿军歼灭南朝鲜军第7师和第8师大部,土耳其旅和南朝鲜6师一部,重创美军骑一师、美2师和美25师,共歼敌2.3万余人。

再看东线。

尽管是仓促入朝,战前准备很不充分,后勤补给极其困难,又遭遇极寒天气,但9兵团仗还未打,就创造出了奇迹。

“联合国军”每天都有飞机进行空中侦察,但丝毫没发现约10万人的9兵团。战后,“联合国军”将9兵团的隐蔽开进称为“奇迹”。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约瑟夫·古尔登的评价颇具敬意:

“以任何标准来衡量,中共军队强行军的能力都是非凡出众的!”

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的主要对手是美陆战第一师。美陆战第一师参加过美国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战斗,从来没吃过败仗,可谓是美国陆军当中的“天之骄子”,还赢得了最先在仁川登陆的荣耀。

不过,美陆战一师在中国可是作恶多端,1900年攻入北京的八国联军中的美军是该师部队,1946年强奸北大女学生的“沈崇事件”,也是该师士兵所为。

最终,9兵团让美陆战一师吃到了大败仗的滋味,把他们轰下了“天之骄子”的神坛。美军仓皇从兴南港的撤退,成为美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

残余的美军差一点就撤退不了。陆战一师作战处的阿尔法·鲍泽上校认为,陆战一师是侥幸逃脱,如果中国人拥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陆战队将不可能逃离长津水库。

的确,9兵团在长津湖的战役,太残酷了。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9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4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志愿军取得了伟大胜利。此次,毛泽东不再隐藏战果,亲自草拟了抗美援朝中第1份战报,要胡乔木立即登报、广播,让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志愿军英勇战斗获得的巨大成绩。这份战报可以说是毛泽东对美国侵略政策的一份应战书,彰显了他蔑视外强中干的美国侵略军的英雄气概。

平壤解放后,毛泽东再拟战报新闻稿,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志愿军的正规部队”的提法,等于是公开了入朝作战志愿军的实力,以此警告麦克阿瑟,如果美国再敢把我志愿军入朝当作儿戏,一定会遭到失败的可耻下场。

美国媒体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纷纷作出“最大的失败”“最丢脸的失败”的评价。美国参众两院也痛骂麦克阿瑟是“最坏的笨蛋”“蠢猪式的司令官”。

与麦克阿瑟的颜面扫地相对,新华社正式在新闻广播中向全世界宣布:彭德怀将军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大将军威震全世界,他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是这样说的:

“志愿军出兵朝鲜……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张牙舞爪的气焰,克服了国内外人们中普遍存在的某些恐美病,表示了新中国人民伟大的力量,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人民热爱祖国的自尊心,同时也取得了与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敌军作战的经验。上述意义是伟大的,证明毛主席和党中央主张出兵朝鲜是必须的,是完全正确的。”

现在我们可以说,毛泽东英明决策抗美援朝,彭德怀横刀立马朝鲜战场,两位伟人用过人的胆气和超人的智慧,该示弱就示弱,该亮剑就亮剑,打败了军事上强大、思想上骄傲、实质上没什么了不起的敌人,实在是高。领袖与将帅联手的绝妙配合,无人能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熊猫资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