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英文学中医?这样的教育改革是为什么?

2022-02-10 17:10:01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双减教改不断出新政,继禁止学龄前学英语、全面取消境外外教课后,最近一则关于“中医进校园”的新闻,又引起了各种讨论。只站中医的,和中医黑的,吵翻了天。

其实无论是哪种极端言论,都是没有判断力和基本信息查找力的表现。而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又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英语,国家不是不让学,而是不要一味盲从,把一门本身应该是提升素质的语言,生生弄成了应试学科来内卷。

事实上,大量阅读,多听多看,就是语言启蒙的最好方式。可惜大部分家长已经焦虑的完全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和了解带孩子做语言启蒙的实质,再加上被各机构裹挟的摸不清方向,完全偏离了启蒙的初衷。这自然是要拨乱反正的。

而关于中医,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浙江省就有中小学设立了中医药体验课、中医文化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出版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作为专业的教材。

之后,北京、河北等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设立中医药体验课、兴趣课。到今天,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中小学开设了中医药文化课。

我非常支持中医进校园,因为这是能够让孩子们从更加专业的渠道接触到中国的传统医学文化的好方式。

中医文化是国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国学就是语文,或者古文古诗,但实际上国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学科,而是所有优秀传统文化、各个学科的综合,史学、科技、星象学、文学、民俗、中医、刺绣等等,这些从古代流传至今,并且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价值的传统文化,都是国学。

从这个角度说,中医进校园非常必要。

听过我们《经典小古文通识课》的读者就知道,我在《扁鹊见蔡桓公》里,就说到了扁鹊创造的中医传统诊断法“望闻问切”,也提到了火剂、针灸等等中医疗法。而实际上,无论扁鹊、华佗、张仲景,这些千百年来的名医有个共同的特点:用尽量严谨的态度,去深度研究医学科学。

尽管对于现代来说,有的诊疗法落伍或者并不科学,但在历史上来看,绝对是各自时代的佼佼者,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认知。

疫情以来,饱受争议的张文宏医生,因为提倡吃鸡蛋喝牛奶来代替传统的中式油条稀粥早餐,因为客观指出,“病毒和人类是共存的”这样的事实,被很多人扣以各种帽子。

而实际上,但凡有独立思想的人,对待科学问题,就应该用科学的方式来看,而无需加入主观的意识形态臆想。

我是古典文学的忠粉,所以对于中医文化也一直有着朝圣式向往。上大学的时候,还跑去中医药大学当过旁听生。就是那些草药的名字,都美的不可方物。

而愈发了解,就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历史和时代中发展前进的,都需要取精华去糟粕的。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精妙的人体构造,博大精深的东西方医学文化,哪一项,都值得尊重和深入研究。

医疗科技日新月异,当年华佗的拿手绝技“麻沸散”已经成了医生们最常用的麻醉药,各种高级听诊器、超声波检测技术在有效性和精确性上也早已超过了传统的诊脉手法,在当今时代中,非要固称这些传统中医技术仍然无可取代、世界顶尖,那无疑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但中医文化中仍有很多技术和理念,在当代乃至未来都仍然有借鉴和学习的意义。

就比方说“望闻问切”四诊法,即使现在医生们人手一台超声检测仪,在你进入诊室之后,医生还是会先询问你的症状、观察你的脸色。还有中医中的运动疗法,比如大家熟知的五禽戏,在今天也仍然不失为优秀的运动方式,仍然很受欢迎。

所以,在学校开设中医药文化课,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学科改革。

网络上“中医派”与“西医派”的激烈争论从未休止。

有论争本来是好事,当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黄金时代,在西方,古希腊盛行的论辩之风中也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伟大的思想家。

但论证的前提是科学和理性。

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施行以来,“中医派”的声音自然更加响亮了。但所谓“中国人就应该用中医,中医终于可以复兴了”“中医必将压倒西医”,甚至“把西医赶出中国”之类的偏激言论层出不穷,但是,让孩子们接触中医药文化真的是为了让中医西医一较长短吗?

其实《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这套教材的编写者们早就告诉我们答案了。有“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为这套教材写作序言时,就明确指出了这套教材的初衷: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中医,而是了解中医基本观念,掌握一些养生保健知识。把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在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课,不是为了将孩子们全都培养成中医,更不是为了在中西之争中为中医派摇旗呐喊。过分解读,甚至站在所谓“中国人就应该用中医”的民族立场上进行道德绑架,都是不必要的。

其实不光是中医和西医,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之间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极端冲突。比如汉服和常服之争;甚至关于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也不能幸免:有些人觉得文言文应该全部删掉,迈向“国际化”;但另一部分人觉得学校应该拜孔子、学论语,重新回到忠孝礼义信的年代。

作为传承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以被侵略的残酷方式进入近代的。巨大的民族危机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因此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之间的矛盾就格外尖锐,常常因为涉及到民族情感而激分尖锐,甚至走向极端。这也正是以上争论层出不穷、格外激烈的原因。

实际上,科学本身是不分国籍、不分派别的。中医和西医是医学中不同的派别,而医学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而产生的学科,不管是中医、西医,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让人类拥有更加健康和长久的生命,不断积累经验,终于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歧途,有过修正,一代代的医者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乃至生命。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整个人类,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派别。因此,医学不应该被“中”“西”的名字所束缚,更没有必要把中医和西医上升到意识形态或者民族立场的区分。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是优秀的医生和医学家,他们首先秉持的都是“科学精神”。

因此,他们从来不会故步自封地单纯以中医或者西医自居,或者把自己局限在中医或西医的领域里,拒绝接受对方的启发。

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青蒿素。青蒿素是对中草药的提纯,这无疑来自于中国传统中医药的积累和研究,但在具体的提取方法上也借助了现代医疗科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西医的帮助,采用了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这才完成了最有效的提取。

中医和西医诞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当代文明中各有所长,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融通交流的合作从来没有间断过,一起促进着医学的进步,维护了更多人的健康,挽回了更多宝贵的生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争论也给了我们更多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是中草药知识?还是治病救人的良方?抑或是思想的开拓?诚然,多接触知识有益无害,但对于中医进校园这个问题,带给孩子们真正的意义在于两方面:

一是实操性质的。也就是通过对中医的学习,明白如何培养更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日常的一件件小事,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与其让家长每天咆哮着要早睡早起,要吃早饭,要少吃零食,要少看电视少玩电子产品,不如让孩子们从书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中意识到:每一件小事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而身体健康才是未来最大的财富。

二是思维层面的。中医这门学科,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与其说学的是中医,不如说是通过中医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中医学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能够让孩子们在看问题的时候,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根源所在,这才是中医进校园最重要的意义。

不论是中医,还是语言学习,乃至任何学科,最终的目的,还是培养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千篇一律的读书、做题、刷题中,产生自己的思考,从而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自己的三观。

成为一个不盲从、不偏激,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这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本质,也是每一个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努力的方向。


2021新款lv包包 https://www.vsolv.com/tag/2021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熊猫资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