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4 11:40:02
【大伙儿】
骑白马、探冰川、做真人版的大先生
——怀恋亲爱的老师李吉均工程院院士
创作者:陈发虎(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发达国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云贵高原研究所优点。文中原稿由王光鹏、刘晓倩依据创作者囗述梳理。)
人的一生,假如能碰到一位优秀老师,那就是幸运的。碰到李吉均教师,是我的好运。恰好是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我坚定不移踏入了科学研究自主创新、探求真理之途。
学人小传
李吉均,1933年10月9日生在四川彭州,2020年7月21日过世。地貌学家、第四纪地理学家、冰川学者。1952年考上四川大学地理系,院系调整后到东南大学地理系修读地形地貌第四纪本科专业,1956年毕业后后被介绍到兰大地理系修读研究生,1958年研究生肆业后离校任教。1979年修复职称评定时即被评选为副教授职称,1991年入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曾任兰大自然地理教务长、我国生态学会地形地貌技术专业联合会负责人、我国生态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部生态学课堂教学具体指导联合会办公室副主任等。
一辈子便是爱看书
大概四十年前,我还在兰大地理系读自然地理学本科专业二年级的情况下,第一次与李老师碰面。那时候,李吉均、徐叔鹰、牟昀智、张林丰等几个老先生是带头人,是咱们这种喜爱地形地貌第四纪学生们心里的超级偶像。出自于对李老师及他所担任的冰川研究的好奇心,我和同寝室的李友勤提前准备了好多个有关冰川的难题,叩响了李老师家的大门口。那时候的首要目标是想认识一下李老师,早已想不起来楚实际问了什么问题,只还记得李老师桌上的书堆得足有半蛇高,这让我们对专家的作业日常生活拥有形象化印像。
1987年,兰大地理系招生第一届“地理环境”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我荣幸与康完工一起变成地理系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也是李老师具体指导的研究生中第一个得到博士的。在我慢慢深层次李老师的课余生活才知道,他并沒有过多喜好,一辈子便是爱看书,并且涉及面很广。即便 在晚年时期,因整形失败导致行走不便的十多年時间,乃至在他过世前,李老师家的餐桌两边都摆满了书,他或是在去看书、翻材料。李老师人聪慧,记忆能力好,知识层面十分广,授课、做学术讨论从入门到精通,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学生们把听他的汇报作为一种享有。我觉得,这多数是由于他从来没有终止学习培训、持续吸取新专业知识。对有價值的书,他会重复看几次,乃至会翻阅连环画来获得专业知识。这耳濡目染地危害我对学术界名人的认知能力:从学生时期,我不封建迷信她们与生俱来比我聪慧,只是坚信历经后期的勤奋努力,自身还可以做一个“大先生”。
讲真话,做真人版
1986年暑期,我已经明确第二年追随李老师修读博士研究生,他带上大家七八个学生抵达中放山出郊外。达中放山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乡到青海省循化县大河谷地中间的一座大山,大家骑着马从北坡攀爬到海拔高度4000米夷平面调查第四纪古冰川。那一次,李老师骑着一匹龙潭,师母朱俊杰教师骑着一匹杂点马,这一情景迄今常常在我脑子里闪过。调查中途,气温很热,一条清亮的溪流从山顶流下来,在轻缓处产生好多个水坑。李老师建议,大伙儿一起到河中享有当然淋浴,讲完第一个脱去衣服跳进溪流,一下子消除了大家学生的腼腆,大伙儿也都洗了一个当然浴。
此次两个星期的野外作业,李老师从零教大家扎户外帐篷、画地质环境填图。当一张绘画出来,一个地区就印记在思维中。李老师骑马,边走边给大家讲,有历史典故,也是有关键问题,开心时,他还会继续即兴表演作首七绝,将当初的场景融进诗词中。
读博士期内乃至工作中后的较长一段时间,我常去李老师家“蹭饭”。读参考文献或发表文章时,碰到不明白的难题,就到李老师家探讨,不经意间到饭一点儿,他一定留一个人在家用餐,边吃边再次探讨。如今忘了实际探讨了什么问题,只还记得李老师妈妈做的四川菜很好吃,师母朱俊杰专家教授多半会到高校食堂再买份菜肉。
从追随李老师修读博士研究生到离校在兰大工作中,这三十多年中,我深入感受到,李老师是一个十分率直、以诚相待的人。他秉持“做真人版”的核心理念,喜怒形于色,一直坦率地表述自个的建议。李老师平常以“小吴”叫法我,当他大呼我名字时,大多数是由于我工作做得不太好,比较严重时,他会当众指责。读研究生时,我曾听系院的讲师讲,李老师便是因为敢讲真话,“文化大革命”时被下放进甘肃省一个荒芜山谷的“五七”干校,吃完许多酸心。李老师的为人正直、伤仲永,对门内学生危害长远。虽然了解讲真话有时候会吃大亏,但我的缺点无形之中遭受他的危害。追随他时间长的学生,大多数也都性情豪爽乐观。
1981年,李吉均在云贵高原调查时阅览地貌图。
80岁仍在出郊外
李老师重视郊外调查、重视第一手科学研究材料。他1958年就报名参加了施雅风老先生机构的中科院柴达木盆地风雪运用调查,开始了他的冰川研究职业生涯。骑一匹龙潭调查在我国中西部全部冰川,便是李老师那时候的理想。
从1973年逐渐,李老师添加“云贵高原综合性科学考察”并出任冰川组长,最先调查的便是横断山海螺沟冰川和藏东南部察隅阿扎冰川,之后又调查了羊卓雍湖地区的冰川。在我做博士研究生期内,李老师授课时常常提及这种冰川和范围的名称。李老师对东端雀儿山西到阿里巴巴与西昆仑山、南起阿尔卑斯山北至羌塘高原地区的山坡地冰川,开展了艰苦的远途调查,获得了出现异常充实的地区性材料,关键成效表现在他小编的《西藏自治区冰川》和《横断山冰川》两个著作中。之后,李老师与施雅风老先生、崔之久教师等又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和自然环境进行研究探讨,李老师凭着渊博的地形地貌第四纪专业知识和对中国当代冰川与冰碛物堆积研究的雄厚基本,有效解读了庐山地形地貌演变和相关沉积。他是中国东部山坡地第四纪冰川难题和自然环境研究的主力军,是无冰川功效流派的干将,有关研究成效得到了我国社会科学二等奖。
李老师长期性在云贵高原这一“地球第三极”调查研究,他的学生秦大河横贯南极洲调查,秦大河的学生效存德又到北极圈调查研究,“师生三代独闯三极”变成学术界美谈。
李老师一辈子认真工作。不管碰到哪些挫败,他都以积极心态对待社会发展,对待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李老师以亲身体验告知学生,只需想做,积极主动干好,坚持不懈干好,就能获得成功,他把这类一生拼搏的精神实质发送给了学生们。这也是李老师对于我最立即的危害。
进行野外作业是生态学工作人员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较好方式。晚年时期时,因整形失败,人体拥有残废,行動不方便,但如果人体容许,他就坚持不懈出郊外,80岁大龄后,仍很多年坚持不懈对甘肃陇西山间盆地新一代堆积和地形地貌演变进行调查。2013年,我和李老师一起到陇西山间盆地进行了几日野外作业。他随身携带个座凳,常坐着椅子上具体指导青年人老师和研究生。他晚年时期没法用左手写毛笔字,就训练用右手写“博览群书始于足下”的毛笔书法,我令人把这幅字挂在兰大“中西部自然环境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楼墙壁,鼓励大伙儿勤奋多读书读好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
李吉均晚年时期因左手行走不便,训练用右手撰写此联。
“有自已的念头就行”
李老师期待自身的学生逻辑思维活跃性、知识层面宽阔。他激励学生努力自主创新,在宏观经济谨慎架构下探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研究方位。李老师带出去的学生都奋发向上,多有造就奉献。
还记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考的专业科目考卷是李老师笔写的,一共四道题,前三道题我还顺利做答,但被最终一道大题难倒了。这也是一条教材中没见过的曲线图,那时候因为我搞不懂它是个股曲线图、气侯曲线图或是其它哪些曲线图,只有异想天开地干了几类猜想和假定。考試完毕,我刻意找李老师求教,才知道这条曲线图是《自然》杂志发表的南极洲东方站冰芯放射性核素曲线图,那时候李老师考虑到用它与兰州市的黄土研究纪录做比照。听了我的答案,李老师对我说:“有自已的念头就行。”
做为一个“有自已的念头”的学生,我得偿所愿追随李老师修读学士学位,进到李老师的研究精英团队。本来,李老师招生我,是期待我做第四纪冰川研究的,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并都没有充分的科研费和适合机遇再进行云贵高原的古冰川研究。那时候,我国黄土堆积以及纪录的冰期—间冰期旋回转变 变成国际性研究网络热点,解决了海底纪录缺乏陆上纪录适用和冰期—间冰期气侯旋回转变 的推动体制难题。兰州市是全世界黄土堆积更厚的地域,典型性风成黄土有320米左右厚,里边古土壤分裂大量,再再加上水成黄土,一些地区的黄土堆积薄厚超出400米,而大河河流阶地上特别的高像素黄土堆积和古土壤生长发育更具备特点,这引起了我对黄土纪录研究的兴趣爱好,李老师激励我试着进行以兰州市为主导的黄土纪录研究。这期内,李老师分配三个试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曹继秀、张玉田、徐齐治教师协助我。大伙儿骑着单车,身背干食和水到兰州市九州台取样,一干便是一天。自此,我都系统软件进行了兰州市谷地从一级阶地到最多的九州阶梯地砂砾层上的黄土地质构造、年纪和黄土—古土壤编码序列研究,后拓展至循环系统山间盆地、西宁市山间盆地。我的硕士论文也专业对冰期、冰川功效期开展探讨,还根据达中放山第四纪冰川功效,进行了冰期旋回与黄土纪录的比照研究。我的了解是,优秀老师是有预见性的,一直可以给学生指出研究方位,并且激励她们积极主动干好。
李吉均1959年手绘画的冰川地形地貌素描画。
改革开放后,李老师1978年就与施雅风老先生、谢自楚研究员直到英、法、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浏览。1980年,兰大举办了高等院校第四纪冰川堆积和地形地貌培训机构,他邀约美国权威专家来授课,大部分第二代从业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权威专家如秦大河工程院院士、姚檀栋工程院院士、周尚哲专家教授等均是培训机构出去的学生。
李老师也激励我积极与外国人探讨兰州市九州台黄土时代难题。1988年,李老师分配我还在国际性兰州市黄土讨论会上汇报工作,与美国专家学者争执兰州市黄土的产生和差倍问题。之后,事实上我工作更扎扎实实,兰州市黄土是近160万年至今才产生的,不一样河流阶地上的黄土生长发育年纪不一样,这也间接性解决了河流阶地的生长发育和差倍问题。1989年,在李老师的计划下,我到杭州市参与了国际性南极洲学术会议,意味着李老师在大会上干了名为“十五万年至今甘肃临夏北塬黄土纪录与南极洲东方站气候问题的比照”的学术讨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师支助学生参与2次国际学术会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专业知识很有可能有保存期,创新精神绝不落伍
在高新科技飞快提升的时期,教师教授给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很有可能会出现“保存期”,李老师也在一年前始终离开大家。可是,他的学术专著、为学核心理念、教育思想和创新精神始终交给了学生们。
我读博士期内,李老师专业带上冰碛石帮我授课了冰川划痕,并延伸至冰川堆积和地形地貌。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事后的研究沒有涉及到第四纪古冰川研究,但李老师激励学生念书探寻,无须受课本知识的局限性。那时候,李老师激励我将今论古,由于只要了解当代全过程才可以更强了解以往造成的转变。他也激励我在气候问题视角了解古冰川转变 ,还专业请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市高原地区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帮我授课云贵高原天文学、云贵高原降雨转变 体制和超大尺度大气环流全过程等,这种都深深影响着我的研究职业生涯,也要我对气候问题维持浓厚兴趣,也是我之后进行全新世古气候和环境破坏研究,也一直将古气候转变 与当代气候问题体制相关联的关键缘故。
1990年,李吉均(前座中)与博士研究生在四川甘孜雀儿山调查。后排座左一为陈发虎,左二为潘保田(在职兰大副校),左三为张叶春(现为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所研究员)。
李老师出郊外时,经常开阔天空地畅谈人生人类与环境的关联,尤其是风趣幽默地讨论历史故事和历史时期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要我对人地关系、文明行为演变与地理环境关联等持续保持兴趣爱好,研究方位也从硕士论文就进行的黄土纪录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转变 ,及其毕业之后进行的以湖水纪录为核心的全新世西风酒和季风气候转变 ,扩展到当今对焦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自然环境考古学和文明行为演变研究,推进史前人类探寻、融入和居住云贵高原的研究。
李老师规定学生踏踏实实、勇于开拓,激励学生合力科技攻关、永攀高峰期,这类作法恰好是青藏高原创新精神的反映。李老师具体指导的研究生,虽然毕业之后从业的研究方位都各有差别,但广泛大有可为。在他具体指导的研究生研究生中,秦大河、姚檀栋依次入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我自己也入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和发达国家工程院院士,造就了“一门四工程院院士”的学术界美谈,李老师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术界的成果也十分突显。
学术界有一个状况:一些全球著名大学和研究组织,集中化造成了多名诺奖获奖者;与此同时,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更有可能在诺奖获奖者的学生中发生。我觉得,这具体是由于精英团队的创新文化。常听李老师讲“得天地人才而育之,人生道路一大快事也”,李老师在具体指导学生全过程中创建的务实求真、奋发向上和开拓创新的文化艺术,不断鼓励学生们大有作为、奋发图强。
李老师一生积极主动拼搏,秉持念书、办事都规定确实核心理念,做为学生,我获益迄今。始终怀恋李老师!
(版本照片均由创作者给予)